其實部會一開完,我就想寫了,只是最近沉迷於小說,直到今天才有開始動工的心情。
業務的報告部份就不要講了,一點都不感興趣,講的好像會大賣的樣子,薪水有增加再說啦!
技術方面,DQ做的功能好像挺有意思的,不過感覺上沒人看出他的價值,不過我覺得最佳的UI還是vs 2005為主,如果要研發基底的UI我覺得要以類VS為目標。金融網的東西也令人興奮,我本來就覺得網頁的東西潛力無窮,雖然是抄的,不過覺得還不錯,網頁互抄比AP互抄容易多了,很多AP的功能要模擬出來,真的比想像中難太多了。雖然金融網聽到最後我睡著了,但我非常期待他下一版能帶來什麼。好吧!說一下我們這邊技術心得,看起來炫,但是我一點都不心動,因為我想不到這東西能增加我們產品的價值嗎?
這場部會最棒的是最後副總的報告,這是第一次瞭解整個產業環境與我們的應對方法,這樣我才清楚為什麼要成立那麼多非資訊本業部門,金融網成立的原因何在,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價值在哪裡。但是會像如規劃中的成功嗎?其實從旁觀察規劃與現在實際的運作,我抱的期望沒那麼大,不過這是有意思的夢,就看能不能實現囉!
不過在會中,我就想到一個我覺得可以配合上我們的產業架構,而且還不錯的商業模式,這也是我想寫這篇心得的原因。
在副總的報告中,提到金融網是為了提供一個入門的金融資訊,接觸最底層不付費的又想看金融資訊的民眾,其實我想到更進階的是接觸所有上網的人。而這功能結合43thing與財務規劃(參考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退休呢? )你要作這些你想要做的事情(如遊學、旅遊)或退休,你到底要賺多少錢,然後開始洗腦光靠上班的死薪水是達不成這些目的的,所以要開始投資,投資如何規劃,就是要買我們的金融產品,一步一步引君入彀。這功能主要的對象就不只是想投資的人,而是所有的人,只要你心中有任何的夢想,而這夢想需要錢來達成,就需要這個工具。這就是把基底做的更大,個體經濟學常用的互補效應。所以這功能包含紀錄你要達成的夢想,財務管理包含薪資增加目標、稅務、相關的投資規劃與風險等。目標就是吸引所有人來理財、投資。
另一方面,我想倒也有一些人就是他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學如何投資或操作股票,他們只想跟老師聽名牌,那這個就可以結合blog的功能來作,吸引一些老師來blog建立個人投資說明,開發一個跟單工具,這跟單工具可以比較所有的老師的明牌,大家都說老師報的明牌是出貨用的。建立一個比較機制,這樣就可以看出誰比較準了。Blog也可以是理專建立個人品牌的一個地方,我們以引導使用上面財務規劃工具的個人與理專作一個結合,由理專們為特定的個人作財務規劃,我們提供一個平台,幫理專找客戶,這裡面的費用,嘿嘿!當然也可以抽成囉!當然也可以是賣我們最高級的投資AP的一個管道之一。
上面這兩點串成一個商業模式,更接近最底層的使用者(一般網友)與最高階使用者(理專或老師),這有機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越多人使用我們的平台與理專、老師接觸,越多理專、老師加入,越多人簡單獲利,越多人使用我們的平台。專攻M型的兩端,只作高收益戶和加強建立整個基礎網站吸引一般使用者。不過我想到一個隱憂,因為其實大部分的老師都是以口才吸引散戶進場從而出貨獲利,而理專也是以說服客戶買高手續費的產品來營生,而我們的平台將投資透明化,以此維生的人不會使用我們平台的。
最後來作一個有意思的作業,如果我是副總我會如何來規劃整個技術部門與技術方向:
根據副總最後提出的願景,要作一個最高等級的AP,一個月可以收2-3萬,年獲利上億,這AP的目標就是專心投資大中華的人一定會購買我們產品,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夢想,但是我從旁觀察總覺得我們新產品的研發體制與這個目標不太相結合。為什麼emidst、DQ和我們個自去開發自己的新產品呢?為什麼不整合整個開發資源共同去開發一個平台呢?就像現在emidst有做的介面我們跟著一起作,有什麼功能就做什麼。不會很浪費成本嗎?新一代的產品也要這樣浪費嗎?為什麼不作一個基底的平台,他適合個人戶、證券用戶、DQ用戶,或許各產品線有些需求不同,但是還是有很多功能都是都是各產品一致需要的啊!新一代產品又各用不同的語言開發,到時候想要互相引用不是自找麻煩嗎?如果可以的話,何不開發一個共同的平台,再依不同產品線需求,加上自己的需求,由於有很多功能我想大家都是一致需要的,何必作兩份工呢?
依我的想法,我會將整個ISBU新產品開發資源整合起來,分成3個小群組:
1. 資料平台組:如何將各產品線所需要的資料需求整合起來,理論上各產品線的資料源都相同,但是可能依產品的等級,會利用註冊模式或其他模式來減少頻寬與接收資料數量來降低成本。應該提供一個整合的平台,可以讓各產品線來依據其特色獲得資料,在同一個平台底下,擴充或設定也應該會比較容易,相對的整個開發成本自然會大降。
2. UI介面組:感覺上這次新產品的需求,有很大的原因是舊產品在一些UI界面上的需求,在舊有的產品架構下不易達成。而UI介面絢麗程度,通常是吸引顧客的一大手段,像Vista。既然如此,為什麼各部門新產品線要各自去摸索其使用語言,可以做到什麼特殊的UI呢?應該選定一個共用語言之後,建立一個UI使用架構。同樣的畫面需求,各部門幹麻要個自做個自的,試想一天副總玩emidst發現有個介面使用超棒,因此提了一下,想當然耳我們就要作這個UI啦,但是發現就算拿到程式碼,依我們的架構卻發現很難套,當我們千辛萬苦把他套進去後,可能會造成效能變差,不得已可能又得改回來。或許有一天DQ部門也要走這條路啦!如果他使用的開發語言不一樣,那就更有趣啦!如果有一個小組專門研究UI介面,所有產品線只要依照這個架構開發就可以把各種UI特效套進來啦,不用在浪費時間各自作各自的UI,同樣的效果,卻浪費更多的人力。
3. 各產品元件組:各產品線都有其特殊元件,像我們的TA的指標設定(好吧!我們的即時行情永遠落後emidst。),DQ的原物料資訊(如果沒記錯的話),如果我是最高級的用戶,我才不想要原本只有開emdist的狀態下,當要看原物料相關資訊時,還要開DQ,明明兩個產品都有重複的資訊,只是一個比較豐富,一個簡略,要是我是用戶也希望買一個完整的功能,不想買一個偏重的程式,這樣倒不如不要簡略的功能。所以我想可以將個產品線的特色元件與共同元件建立在同一個平台,在銷售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元件的組合,來區別各產品等級,最高等級的用戶自然什麼都有,就像現在富貴產品線一樣。而這一組的目的就是將各產品線現有特色元件,想辦法可以在新架構下建立起來,而共同功能只要在各產品線中選一個最完整的功能就好了,這樣新產品整個開發速度才會快,不用浪費時間在相同功能上。
其實整個新產品的中心思想就是,ISBU只有一個新的AP產品,這個新產品通吃所有的產品線,他是利用元件的組合與設定來區分各產品線。進而減少開發資源的浪費,加速開發速度。如果有產品整合概念的話,會發現我提出的三點,是依據企業應用系統整合(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基本三層式整合概念所建立的(資料整合、模式整合、介面整合)。恩!賣弄一下研究所的研究。
終於把這篇解決了,不狠下心,這篇永遠未完待續。最後一個作業花的時間比想像的多,文筆還是有點不順,得再練練,不過累了有空再修吧!
希望有知道內情的人告訴我這樣想法好不好,一定有很多構思不適合,有些觀點是不對的。有興趣的人評一下吧!
留言
但,問題又來了。
舊有產品線有一堆線上問題,個人戶與企業用戶UI差異太大,導致共用的部份其實不會很多。不過你的UI組可以解決此問題。但是,現有產品線仍有許多功能尚未補齊,人力資源又是另一個問題。
至於VS 2005,很多預計要做SP的人員其實不是很看好,但是,又不想去Try,誰願意當第一個先驅呢?
DQ的很多idea,包含source code,已經給我們了,雖是部門不一樣,但我們都彼此分享,這倒是不用擔心。
記住,那天的VS 2005 demo,不是為了展示UI特效,只是想展示可以和舊有的核心程式共用,UI開發快速而已。
至於談到用Web方式做金融報價產品,很多都可以快速開發沒錯,但重點還是在盤後功能,這不是一些小主機就可以達成,而我們最近成交的,都是因為盤後功能,這點,價值越來越浮現了!!
回到現實的環境,起碼符合業務需求,以後要給別人使用時又不用改太多,這樣就夠了。我們不是研究機關,國家會給預算的....
平台的重點就是求同存異,就像windows的佈景主題,你改一下設定就好。所以UI這組要開發出各產品線的需求都能符合的介面,當然這是很艱鉅的任務,不過效應應該會很大。因為我總覺得我們的即時行情有太多東西跟 emidst重複了,如果能開發出一個做一次就能賣兩個產品線的平台,價值應該很高。
資料整合組,因為我對資料面各產品線不同處和相同處不是很瞭解,但以現在我們的架構而言,FG只利用BKTALK的介面跟BK溝通,如果各產品線BKTALK這層介面都一致,那麼FG元件的互通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
如果盤後功能是我們產品線的特色,我們就應該專攻於這些功能元件,透過整合的平台,不要再做哪種「抄」emidst功能這種事了。
因為新產品線是個契機,他有大破大立的機會,不會因此身陷現在兩條產品線的重複開發的泥淖,但是觀察現在開發策略,似乎是擺脫不了這樣的窘境。
至於賴以維生的舊產品線,人力編制如何避免發生類似開發港股這種問題,我想很難。因為架構差太多了,但如果真的可以,我認為可以節省部份SA人力,甚至不應分產品線,可以分UI開發組、BK開發組等等,但一樣需要機會及運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