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並沒有像DM寫的一樣那麼簡單易懂,不知道是翻得爛還是文章結構本身就有問題,我覺得不難的經濟議題,他講的讓我還看兩三次才看懂他在寫什麼。
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對政府政策與經濟議題的新想法,政府對特定族群的福利政策,是犧牲一般大眾的權益來達成的。例如以不久前才通過對大陸進口鞋業與毛巾的反頃銷案來看,似乎只是對國內鞋業與毛巾業者的保護,其實但是卻犧牲了國內一般大眾的消費利益,為什麼一般大眾他們不能依自己最佳的經濟考量選擇最佳的方案,而由政府那看不見的手干預市場,如果是對新興產業,因對其未來的發展有期待,為了更大的利益做適當的保護是可接受的,但此政策明顯是保護夕陽產業,不得不往這是選票考量來想。
選票考量也是個經濟議題,當他討好了這些鞋業與毛巾業者,他們確定幾乎拿到這個族群的選票。假設說每個選民他內心有個評分機制,超過100分他就必定會投這個候選人,那對於鞋業與毛巾業者而言,反頃銷案等於為他加了100分甚至更多,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可能沒怎麼扣分,甚至只要他們能夠誤導一般群眾的話,例如以反中的情緒來導引。那麼這些政客其實收穫很大,但實際對整體國家經濟考量而卻是不利的。
所以當某些政治團體提出對某個特定族群的福利政策加碼,就算與自己無關,可以仔細看看他是以整體國家利益考量還是為特定族群選票考量,對其最加、扣分。例如還有老農津貼、休耕或漁業補助提昇,得看看他是否有特定的方案來解決長期產業趨勢,是否對此產業有提供轉型或退場機制,而不是一昧的補助。就像某些歐洲福利國家對失業補助的政策一樣,只有積極的找工作或提昇本身就業技能的人,才能領取失業補助,天助自助者,而人也救自救者。
他裡面也提到了一些有關於結婚的特殊經濟研究,
- 父母親選擇孩子的數量與品質,有個關鍵的變數,婦女在就業市場的薪資。當婦女的薪資的愈高,他們愈會專心投入職場,當已婚婦女的單位時間價值上揚時,撫育孩子的成本亦隨之增加,她們就會更想去工作,而不想在家帶小孩,也就是越有能力的婦女,生小孩的機會愈小、個數也愈少。反而在農業經濟環境裡,孩子常被視為「儲備資本」,能對家庭收入有所貢獻,因此對他們樂於多多生育孩子。在工業化環境裡,撫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和都市居住成本升高,從而抑制了生育孩子的數目。簡言之,有許多絕佳的經濟因素支持「製造」孩子的數量,同時堅持生下孩子的「高品質」,這也說明了部份關於生育率降低,以及年輕人想要延長學齡階段的原因。
- 離婚的幾個啟示:
- 男方的預期收入或女方的吸引力較高,離異的風險降低
- 女方的預期收入高於男方的育其收入,風險提高,且再婚的機會較低。若雙方感覺到預期收入的顯著差異時,離異的風險亦隨之提高。
- 新婚夫婦的年齡愈高,則離異的分顯愈低。
- 育有稚齡幼兒(特殊資本),離異機會愈小。
- 男方的預期收入或女方的吸引力較高,離異的風險降低
- 家庭企業vs. 婚姻市場
- 所有的的配偶,都是生產要素,他們能夠在家庭企業的框架下創造出種種的家庭財貨與勞務,例如家常菜餚或清洗過的衣物,文化教育、休閒活動、或夫妻間親密的活動,最重要的財貨便是孩子,或許有許多不同市場或科技可以替代如餐廳、洗衣店或非婚生子來取得孩子,但其成本與效益總不是藉由家庭來的有吸引力。
- 要結婚,最好共同利益會大於成本。以女方來說,若另一半的收入較高,聰明才智和教育程度較相匹配、外型佳,就是適合一生的伴侶,但若雇主準備付給的薪資愈高,那麼就會愈不想要結婚,這也說明為什麼那麼多女強人不結婚了。
- 所有的的配偶,都是生產要素,他們能夠在家庭企業的框架下創造出種種的家庭財貨與勞務,例如家常菜餚或清洗過的衣物,文化教育、休閒活動、或夫妻間親密的活動,最重要的財貨便是孩子,或許有許多不同市場或科技可以替代如餐廳、洗衣店或非婚生子來取得孩子,但其成本與效益總不是藉由家庭來的有吸引力。
- 結婚的本益比
- 相較於結婚的成本(行政手續費用、邀請親友的費用、在婚姻市場上找尋理想對象的費用,這些都需要投注時間、精力與金錢),當預期獲得的利益愈高,那麼你以及你的夥伴們,都將會更期待婚姻。
- 夫妻之「經濟特質」的互補性,在家庭財務管理方面的額外競爭力;此一條件有助於降低夫妻生活之功能,以及種種目標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優質」孩子的「生產」,以及「製造」成本的方面。
- 相較於結婚的成本(行政手續費用、邀請親友的費用、在婚姻市場上找尋理想對象的費用,這些都需要投注時間、精力與金錢),當預期獲得的利益愈高,那麼你以及你的夥伴們,都將會更期待婚姻。
留言